“牛”轉乾坤增福慧 

 7a1a34f1a47ddf86.jpg df448905e7306604.jpg ecefc5dc41ba51b4.jpg

古人以“天干、地支”合併為“歲”,也就是說俗話說的“年”。天干有十干即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而地支有十二支即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每六十年會迴圈一次,這六十年就稱為“一甲子”。而在十二地支為方便記,則各配以一動物稱為十二生肖,以作記為年的代表。自漢朝至唐朝,就把這十二生肖歸納為現在的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龍、蛇、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,除了年以外,月、日、時也都以天干地支來計數而形成現在的農曆,因此每個人出生的時候,都有年、月、日、時的天干地支,就是俗稱的八字。牛在十二地支中以“丑”為代表,漢朝以前代表二月,漢朝以後代表十二月,俗稱臘月。時至丑月,為冬季最後一個月,萬裡冰封,千裡雪飄,動物在冬眠中昏睡,人們則圍坐家中爐火,大家都期待春天的來臨。方向為東北偏北,屬艮宮。在一日中,丑時指淩晨一時至三時,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。

 

今年歲次己丑是屬牛的年,藉此機會就來探討一下牛的特性吧!牛的種類很多,較常見的有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黃牛,大陸的水牛,青康藏高原的牦牛,荷蘭、澳洲的乳牛,美國的野水牛,西班牙的鬥牛與最好命的印度牛,雖然它們各有特性,但牛的本性相當溫和、體力大、不欺弱小,在家畜當中可供役使、拉車、犁田、負重地為人類服務,故特別為人類所器重。以前中原人士南下墾荒,都賴牛的協助開山闢地,建立今日的中華文化。在平時雖常有一些蚊、蠅、牛虻會侵犯牛只龐大的身軀,而牛也只不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才會用其尾巴橫掃幾下,把它們趕走了事。除非牛受了很大的刺激,才會發其牛脾氣外,就其本性而言,是相當溫馴的,因為它有像大地一樣容物、載物的涵養。當我們談論世間的德,沒有比得上大地了,而大地的德,卻可以牛來做為代表,在周易裡說坤為地,又說坤為牛,依照孔穎達之解釋:坤象地任重而順也,正就是牛的特性。牛與人關系極為密切,尤其在農業社會,更是人類最得力的助手,若是沒有牛的協助,也許人類社會不會進步這麼快。牛的動作較緩,但有毅力,且耐勞苦,因此牛年生的人也具有此特性,不管別人怎麼說,或週遭如何困苦,他會不在乎地以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做下去,最後也會完成任務的。因為,他們在做之前已經過慎思熟慮,有時考慮時間會稍長了些,會讓他人覺得動作太慢,不過,一旦付之行動,一定連喘氣和疲倦也不露地完成。在農牧時期,牛對人類農耕是最有貢獻的,農耕時代家家皆有牛以從事耕種,牛是最任勞任怨的動物,它最聽主人使喚,叫它犁田則犁田、拉車則拉車,不會違抗,主人無事時把它綁在樹下亦不會亂跑,依六道輪迴說,出生為牛是來贖罪的,所以它與犯人一樣,被綁在樹下或關在一個地方不會亂跑。所以古代造字時,以不會亦不準亂跑者的場所為‘牢’,其道理就在此。在中國的漢字中,只要與牛配伍的,不是有那麼點牛勁,就是有那麼些牛的精神,否則就是一頭貨真價實的牛。

 

““牦牛”、“牯”、“犢”、“犀”、“犋”等字指不同種類的牛。“牧”指放牛之地。“犁”則指牛耕地之器物。“犧牲”古意為以牛充當的祭品。脾氣倔如牛的稱“強”。牛角稱為“犄”。死不悔改的牛性謂之“牾”。此外,如“牡”、“物”、“特”、“牿”等也都是與牛有沾親帶故的關系。

牛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不但在田地中耕耘、在陸地上拖載重負,任勞任怨、不求報償,而牛肉固然可食,牛革亦可用,連牛糞都可以當肥料及燃料呢!可是有些人對牛不但不體恤,反而對牛以非常惡毒的對待,壯時用來耕作,老弱時則殺來裹腹,實在是太沒有慈悲心了!牛因有四個胃囊,食物下肚後還能反芻,且食量很大,被人譏笑食量大者為“牛肚”,稱人善飲的為“牛飲”,脾氣大的稱為“牛脾氣”。稱制止發脾氣或遏止說謊者為“扯牛鼻”。罵人不愛惜物品為“牛神”。譏人粗野不潔為“牛樣”。稱人行動遲緩如牛為“牛步遲遲”。買妻求草者被諷為“夯牛頭”,即戴假面具以遮羞之意。

 

而從牛的特性當中,其實也可以發現到他具有中國文化中如:包容、忍辱、負重的特質,中國雖然曾受到一些外來之侵侮,但它終究能排除種種困難,堅守王道立場,卓然挺立。

 

牛年生人的性格如下:屬牛的而生於早上的人,個性略為急躁且沉不住氣易怒,帶有牛脾氣,但做事明辨是非按步就班,事業心強最具耐力。生於午間的人,一生運程會順利,不會存僥倖的心理,做事踏實,不冒險不取巧,堅忍地勇往直前。而生於晚上的人,做事較被動,有點懶散,不太肯動腦筋,因此常被看成像牛般的笨拙,在工作上也不會抗命,相當服從。由於過於被動,就顯得缺乏進取心,所以在競爭的現代社會上就會輸給他人,成就也顯得較少。不過,這種人心地善良,不會和人爭權奪利,較樂觀,安貧樂道,很好相處。一般說來牛年生的人溫厚老實有理想有抱負,重視工作與家庭,是尊重傳統的保守者。其內心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,不適合作默默無聞的工作,有耐性、肯上進是天生優秀的領導人物。屬牛的女性大多持家有方,是傳統的賢內助,非常重視子女教育。雖然或許在婚姻方面會不太協調,卻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事業中成為有成就的企業家,缺點是較缺乏嬌柔,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,改變一下拘謹冷漠的態度,積極表現自已,則在感情上就能稱心如意了。

 

有關牛的故事非常多,可以由下列一些詞句來參考:如“執牛耳:表示為盟主”、“牛驥同皂:表示利、鈍齊列,好壞不分”、“對牛彈琴:表示不合耳也”、“九牛一毛:表示牛毛很多,只是一點點的意思”又“寧為雞口,不為牛後:表示雞口雖小,但在上為貴;牛後雖大,卻在下而賤之故也”。民俗俚語也有“驚某大丈夫,打某豬狗牛”、“牛頭馬面”、“牛鬼蛇神”、“生(青)面牛不識虎”、“牛知死不知走(有靈性,知道快被殺,會流淚,但不會逃)”。在禪宗裡,有一句很有深度的禪語:“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”相當耐人尋味與探究。

 

在佛教歷史上,廓庵和尚曾寫十牛圖,以走失的牛為主題,從尋牛、見跡、見牛、得牛、牧牛、騎牛歸家、忘牛存人、人牛俱忘、返本還源、入塵垂手等來說明,牛即代表人之心性,茲錄其中兩首為例:

 

牧牛:“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,相將牧得純和也,羈鎖無拘自逐人”;

忘牛存人:“騎牛已得到家山,牛也空兮人也閒,紅日三竿猶作夢,鞭繩空頓草堂間。”。

這其中的意境,其實就在探討人的心性。

 

孟子也曾說過:“求放心”,也就是要尋求放失的心,就如同找尋走失的牛一般,在未找到前,焦急不安,找到後就安心,但安心仍要人我俱忘,才能識得心之本來面目。

 

值際過年期間,也談談一些有關牛的的年俗,在台灣有所謂的“摸春牛”的活動來討個吉利。其中還搭配著臺語的順口溜:“摸牛頭,子孫會出頭;摸牛嘴,大富貴;摸牛腳,傢夥吃不干;摸牛尾,春(剩)傢夥;摸牛耳,吃百二;摸春牛,年年春(有餘)。”過去在教師節祭孔典禮後,也有拔牛毛增智慧的說法,這些都是傳統的民俗活動。在漢族交際風俗中,有“結牛財親”一說,流行于湖南一帶。在當地,一頭牛幾戶共用的關系稱為結牛財親,並視作親戚,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,其“親戚”關系也到此結束。在陜西留壩縣等地流行的“牛王會”,則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,因為牛耕田犁地,有功於人,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,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,以表示尊敬。而苗族則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,流行貴州西北一帶。男女訂婚後,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,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,用兩根繩索絆住牛腿。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,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,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,便可立即成婚,否則婚姻便告吹了。

 

以上談到了一些與牛有關的故事、詩句、俚語、性格與民俗等,還望大家多多指正。最後是希望在今日物質文明愈來愈發達的時代裡,我們身為中國人,不但要能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感到驕傲,更應該要將它發揚光大,在今天面對著世界遭遇經濟上的金融海嘯的情況下,眼看人類行將淪為物質奴隸的社會中,我們更必須要堅定信念增進民族自信心,學習牛的特質,開發清凈的心田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栽培王道的嘉禾,建立從心出發的和諧社會,讓世界人類能共同享有世界大同、安和樂利的生活,以期達成佛教所謂圓滿的菩提道業。(出處:佛教線上  文:黃書瑋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